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

2012/12/25與第一次黑皮的近距離接觸

上次特別南下到七股潟湖尋找黑琵,雖然保育中心的看板上記錄著當時以來度冬的鷺群已達76隻,但是因為當時距離太遠,就算是用單筒望遠鏡也只能看出個外型,知道他有著白色的身體配上黑色的長嘴,完全無法欣賞到他們如何用湯匙般的大嘴覓食,可說是敗興而歸。
    聽說宜蘭有黑琵也一段時間了,我們趁著天氣大好,遠征宜蘭看看能不能找到塭底的黑琵。車子開到宜蘭時也已經中午,遵循往例,先到小七把肚子填飽,這樣就不致於在賞鳥時還要顧著五臟廟。
    就在我們照著GPS的指示到了塭底一帶,果然看到一個個的魚塭、一片片的水田以及大白鷺、小白鷺等鷺科鳥兒飛來飛去。這兒果然是水鳥的樂園。不過,在這連綿不斷的水田及魚塭中,黑琵到底棲身在何處呢?也不確定他們是否還在這裡。就想說到附近的蘭陽溪口看看,或許能看到也不一定。結果又花了來回近一個鐘頭到溪口的水鳥保護區,只見幾隻小白鷺、黃頭鷺,仍不見黑琵蹤影。

    最後,托了宜蘭縣政府的福,我們找到一個網站http://wildbird.e-land.gov.tw/wildbird/newwildbird/Information/map.htm,油上面的地圖,我們找到塭底的賞鳥區。才停好車,就發現休耕的水田裡有幾隻身型就像我前幾日看到的白琵鷺一樣,有著'長長的黑嘴,大大的屁股,站在水裡休息。再靠近一看,果然是一小群黑琵一隻挨著一隻,排列在田埂邊。
他們先是安靜地用單腳站立在水裡、把嘴插在羽毛裡休息。休息夠了,就開始用水整理羽毛。等到近五點,他們才開始動起他們的大湯匙在水裡翻動覓食。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觀察黑面琵鷺,才知道原來他們是非常小心且群體行動的水鳥。他們絕對不會落單,無論是要移動到另一塊水田或是僅是在小區塊活動時,都是一隻接著一隻,有順序的移動。無論在田埂上,或是在水裡,也都會一字排開,非常可愛。

    黑面琵鷺多出現在東亞地區,因為全球數量僅兩千多隻,所以列為瀕絕種的野生保育動物。而每年來台度冬的數量約在一千餘隻左右。因為每年有近一半數量的黑琵來台度冬,所以在台灣每年都會作繫放以追蹤數量。而當他們在台度過一個冬天,在春天換裝,戴上美麗的黃色冠羽時也就是他們要飛回棲地,朝鮮半島、遼東半導外海島嶼,準備要繁殖下一代的時候了。



黑面琵鷺    Black-faced Spoonbill    L65~76 cm

不知道互咬嘴巴在黑琵的世界裡是代表甚麼語言。不過一定是友好的意思吧。

九隻琵鷺中有幾隻腳上有黃色、紅色的環,應該是繫放追蹤用的腳環。



眼睛虹膜呈紅色代表年齡為成鳥或接近成鳥,要比較清楚的分辨成鳥與亞成鳥就要等來年春天看繁殖羽了。


我們除了在塭底近距離看到了黑琵外,也看到批著細緻鱗斑狀外衣的鷹斑鷸。


鷹斑鷸    Wood Sandpiper    L19~23 cm



還有常見的磯鷸。這幾種鷸科水鳥實在很難辨識,不過上課時老師有提到一個辨識鷹斑鷸的技巧,就是側面看起來像一個Nike的標誌。上面那隻鷹斑鷸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勾勾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